給自己一個豐富自我內涵的扶輪交換經驗
2020/08/24   派遣國家:德國F to F   閱覽數 582 分享至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交換學生計畫,最主要的成長有兩點吧,獨立和更多的了解自己,也不是說經過這次交換計畫這兩方面就變得超級厲害,是就我個人有別於不同以往的改變。

獨立,大概是得自己張羅生活大小事、應付課業活動,不過這方面因為我現在是住校,所以生活打理上比較沒問題,主要變化是在於心理層面,大致是如何獨處、面對自身的孤單不安焦慮等各種情緒,臨機應變與獨處自制,對我來說自己比較大的轉變是面對令自己很崩潰的狀況時,如何收拾好情緒、好好坐下來處理問題。當然在住校期間也是有心理上的狀況,這次出國碰上的大多是文化上習慣不同等,最後雙方也都有好好協調。畢竟比起在台灣,剛到新地方要安頓好自己或是出去旅遊的途中,都會碰到平時不會遇到的問題身邊也不會有能一直幫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這時有再多的擔心害怕焦慮都還是要自己好好冷靜下來,尋找解決方法或可能的幫助,這個部分大多是在剛出去的時候比較有磨練到的部分,總結來說可能原先在台灣也算是過得太舒服,所以在這部分確實覺得自己的生活能力和抗壓力有著一定的進步。另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自制力,因平常住校或回家都有同學或父母的督促鼓勵,但出國後對方家庭也不會管,變成所有一切像是作息或閒暇時間都必須自己規劃好否則不知不覺會變得越來越散漫慵懶,這部分我是在到德國的兩周後才開始警覺到的狀況,或許是已經脫離了初來乍到的新鮮與忙亂開始慢慢形成讓自己舒服的生活方式,就發覺自己其實很缺少了一種努力的動力,本身又不愛一直與人交際,就變成在多重的壓力下習慣性地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但卻也無法集中精神好好完成其他目標,但後來我發現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也就是在一個自己慢慢怠惰的情況下,如何讓自己重新回到生活軌道,以及在一種忽然外務很少必須重回自身去尋求目標的過程裡,如何慢慢地凝聚出自己想要的目標,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直到回台灣至今我也還在努力著。相比在兩地生活的氛圍台灣相對地讓我感到充實卻忙亂,而德國尤其還是小城鎮則是適合讓自己慢下來,好好思索和檢視自己的初心。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是當下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而若自己能清楚當下的所需其實也就無關乎身在哪裡而是能更自在地調整現有的節奏,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契機吧。其實是在這整段過程中慢慢地培養更堅實的獨處與自制能力,更細緻地體察自己的生活與思考並做出相應的調整與行動,也是在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上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一個成長。

認識自己這個環節,不論是獨立生活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或是國際觀中所增長的經驗回頭來還是在回應自我促使自己改變與成長而交換學生在其中所扮演的腳色便是多元與獨特的經驗來源,因此若要以一句話定位交換的收穫大概是"豐富自我內涵",真誠地面對自我,出國交換往往會被貼上了一種"你很厲害"的印象或標籤它會給自己自信以及相應的壓力,然而若不能誠懇地探詢自己真實的成長往往伴隨著壓力的自信是不夠堅固也無法讓自己安心的,我反而覺得在回顧經驗的過程中雖然有其困難之處,但若能夠接受自己的過錯和不足更能長出真實的自信與勇氣以及自己能帶著走的成長,在台灣忙碌明快的生活節奏裡通常沒那麼多時間與心力和自己對話,在交換的這段時間裡確實比以往更加仔細地思索生活的許多經驗,同時也排除許多外務或人際關係給自己的影響反而更能好好地對於自我進行反思,也是一個意外的收穫。

我慢慢也發現,隨著自身經驗的成長與變化,對於所得的收穫必然會有不同的體悟,在交換的過程裡其實是常常感到焦慮的,文化衝擊的方面我在心理上也花了不少時間克服適應,不確定自己這個必須付出時間金錢的選擇是否能帶來相應的成果,或達到他人的期望? 到現在每次重新檢視當時的經歷都能發現從中的學習,如果真的是對自己有用的體悟, 也不用管是為了讓自己心安給他人交代或是自己真正的成長。

回上一頁